《黃山奇石》教學設計2篇
《黃山奇石》教學設計《黃山奇石》教學設計精選2篇(一)教學設計主題:《黃山奇石》年級:小學四年級時長:2節課教學目標:知識目標:1.了解黃山的地理位置和特點。2.了解黃山的奇石的種類和特點。能力目標:1.能夠觀察奇石的形狀、顏色、紋理等特點。2.能夠描述奇石的特點。3.能夠通過閱讀獲取相關信息。情感目標:1.培養學生對自然景觀和藝術品的欣賞能力。2.增強學生對黃山的興趣和熱愛。教學重點:了解黃山的地理位置和特點,觀察和描述黃山奇石的特點。教學準備:1.PPT課件或教學海報:展示黃山的地理位置、奇石的圖片和特點。2.黃山奇石的真品或圖片:供學生觀察和描述。教學過程:第一節課:導入:通過呈現黃山的圖片或視頻,引起學生對黃山的興趣。1.呈現黃山的地理位置和特點。使用PPT或教學海報,介紹黃山的地理位置、海拔以及自然環境等,并引導學生對黃山的景色產生興趣。2.通過圖片或視頻欣賞黃山的自然美景,引導學生感受黃山的壯麗和奇特之處。3.呈現黃山奇石的圖片,解釋奇石是黃山的一大特色。4.導讀課文《黃山奇石》:讓學生了解課文的主題和內容。5.學生閱讀課文并回答問題:通過閱讀讓學生獲取有關黃山奇石的基本信息。第二節課:1.復習上節課的內容,并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感受和認識。2.引導學生觀察黃山奇石的真品或圖片,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奇石的形狀、顏色、紋理等特點。3.學生分小組,自由交流觀察和描述的結果。4.每個小組選派一名代表,向全班展示所觀察的奇石并描述。5.教師帶領學生總結黃山奇石的特點,并鼓勵學生表達自己對奇石的感受和觀點。6.結束課程,布置黃山奇石的相關作業,鼓勵學生繼續探索黃山的魅力。評估方式:1.通過學生的課堂表現、問題回答和描述能力,評估學生對黃山奇石的了解和學習成果。2.作業評估:評估學生對奇石的形狀、顏色、紋理等特點是否描述準確,以及對黃山的感受是否表達清楚。教學拓展:1.安排學生進行黃山奇石的制作活動,可以使用黏土、石膏等材料。讓學生通過親手制作奇石,體驗創造的樂趣。2.組織學生進行黃山奇石的寫作活動,讓學生通過文字表達對黃山奇石的喜愛和贊美之情。可以寫作短文、詩歌或繪制插畫等形式。3.組織學生進行黃山奇石的收集和展覽活動,讓學生帶來自己收集的奇石,并進行展覽。讓學生相互分享奇石的背后故事和觀賞體驗,增進交流和互動。《黃山奇石》教學設計精選2篇(二)教學目標:1.了解黃山奇石的形成和特點。2.培養學生對奇石的欣賞和賞析能力。3.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,能夠描述奇石的特征和感受。教學重點:1.學習黃山奇石的形成和特點。2.培養學生的欣賞和賞析能力。教學難點:1.激發學生對奇石的興趣和熱情。2.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。教學準備:1.黃山奇石的資料和圖片。2.學生自帶的畫筆和紙。3.課堂筆記及PPT。教學過程::導入新課(5分鐘)通過展示黃山奇石的圖片和相關資料,激發學生對奇石的興趣和想象力。:學習黃山奇石的形成和特點(15分鐘)通過講解和討論,學習黃山奇石的形成原因和特點,幫助學生了解奇石的獨特之處。:欣賞黃山奇石(15分鐘)讓學生觀察黃山奇石的圖片,并請他們用畫筆在紙上畫下自己看到的奇石,然后讓他們分享自己的畫作和感受。:賞析黃山奇石的名句(15分鐘)選取幾篇與黃山奇石相關的詩詞或文章,讓學生朗讀和賞析,感受大師對奇石的描述和寫作技巧。:寫作練習(15分鐘)要求學生根據所觀察到的黃山奇石的圖片,用自己的語言描寫這個奇石的形態、色彩、紋理等特點,并表達自己的感受。:展示和分享(10分鐘)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寫作作品,并分享自己對黃山奇石的理解和感受。:課堂總結(5分鐘)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進行總結,并邀請學生留下自己對黃山奇石的印象和收獲。:課后作業(家庭作業)要求學生寫一篇關于黃山奇石的作文,并繼續觀察身邊的奇石,發現更多的美。
聲明: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,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,均為采集網絡資源。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,可聯系本站刪除。